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期刊简介

本刊系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内容包括:论著、实验技术与方法、调查研究、综述、CAC和SPS等国际专栏以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政府公告、文件和批示。内容涉及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是我国的食品安全专业期刊。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时间:2024-12-11 11:19:54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简称ARDS)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如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感染、大手术等过程中继发的一种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肺循环障碍性呼吸衰竭。临床特点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本病多发生在原来无明显肺部疾病的健康人,于多种肺内外因素造成急性肺部损伤后引起的肺顺应性丧失,弥漫性肺内浸润性病变。

虽其病因各异,但肺组织损伤的病理和功能改变大致相同,临床表现均为急性呼吸窘迫,难治性低氧血症,因其临床类似婴儿呼吸窘迫征,而它们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故遂冠以“成人”,以示区别。

现在注意到本征亦发生于儿童,故欧美学者协同讨论达成共识,以急性(acute)代替成人(adult),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缩写仍是ARDS。  

疾病病因

病因甚多,如严重休克、严重创伤、骨折时脂肪栓塞、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染色阴性杆菌败血症所致的感染性休克)、吸入刺激性气体和胃内容物、氧中毒、溺水、大量输血、急性胰腺炎、药物或麻醉品中毒等。

注意有无休克、严重感染、创伤、手术、补液过量、大量输入陈血、误吸胃液或溺水、药物过量、吸入有毒气体(如高浓度氧、氯气等)、血液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及心脏病等病史。

病因和发病机制 引起ARDS的原发病或基础病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休克。败血性、出血性、过敏性休克。

②大的创伤、烧伤。非胸部外伤、挫伤、脂肪栓子。③严重感染。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

④中毒。吸入毒气、N2O、高浓度氧、药物中毒。

⑤误吸。误吸胃液、淡水或海水。

⑥大量输血或输液感染。

⑦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⑧放射。

⑨其他。急性胰腺炎、尿毒症、妊娠中毒症、心脏转复术后、心肺体外循环、透析等。

这些因素均能引起肺毛细血管和肺泡上皮的严重挫伤。毛细血管的损伤使管壁通透性升高,导致肺泡内及间质水肿和纤维素大量渗出。肺泡上皮,特别是 II 型上皮损伤后,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失,导致肺泡表面透明膜形成及肺萎缩。上述改变都能造成肺内氧弥漫障碍,气/血比例失调而发生低氧血症,引起呼吸窘迫。  

症状体征

注意呼吸是否频数(大于28次/min),有无发绀及胸部异常体征。

临床表现均为急性呼吸窘迫,难治性低氧血症,因其临床类似婴儿呼吸窘迫征,而它们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故遂冠以“成人”,以示区别。本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如不及早诊治,其病死率高达50%以上(25%-90%),常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大手术后,严重创伤或其他危重疾病抢救过程中,或急性期已趋稳定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后逐渐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浅而快。部分患者出现鼻翼扇动,吸气三凹征。早期缺氧不明显,病情严重时缺氧逐渐加重,而且用鼻导管吸氧难以纠正。早期体格检查无异常体征,晚期双肺叩诊浊音,并可听到湿罗音。X射线检查早期可正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之后出现斑片状阴影,逐渐扩展、融合形成大片实变。

除原发病如外伤、感染、中毒等相应症状和体征外,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进行性呼吸窘迫、气促、紫绀、常伴有烦躁、焦虑表情、出汗等。其呼吸窘迫的特点不能用通常的疗法使之改善,亦不能用其他原发心肺疾病(如气胸、肺气肿、肺不张、肺炎、心力衰竭)解释。

起病急剧或隐藏,多发生于原发性疾病的抢救或医治过程中。早期仅表现为原发疾病的症状,而后感到胸闷、气促、呼吸浅而频繁,心跳增快,唇指紫绀,

渐感烦躁不安,呼吸困难。上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呼吸频率一般在30次/分以上,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低氧血症经一般氧疗难以缓解。

体征:早期除原发病体征外可无异常发现,有时可听到干性罗音或哮喘音;病情进展可见呼吸浅速,吸气时肋间隙及锁骨上窝下陷,唇指紫绀并逐渐加重。后期出现肺实质性变化体征,双肺呼吸音减低,并可闻及广泛性的细湿性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