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系中华预防医学系列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内容包括:论著、实验技术与方法、调查研究、综述、CAC和SPS等国际专栏以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政府公告、文件和批示。内容涉及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是我国的食品安全专业期刊。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
出版部门: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4-8456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156/R
邮发代号: 82-450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创刊时间 1989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580.00
杂志荣誉 2003~2004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5~2006年度 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
- 国际刊号:1004-8456
- 国内刊号:11-3156/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
生牛内脏中违法添加甲醛的调查
根据消费者举报,湖南省湘潭市卫生监督所在该市某批发市场采购生牛杂碎1kg,送湘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湘潭市雨湖区防疫站检验.在样品检出甲醛后,对销售现场依法进行管理.对现场的食品再次采样送检,并对当事人作询问调查.......
作者:文罗华;黎斐 刊期: 2003- 06
-
北京市蔬菜、水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现状调查
为了解北京市蔬菜、水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情况,2002年在北京市抽检样品354件进行13种有机磷监测,其中蔬菜281件,水果73件.检测结果显示7.6%的检品不符合国家标准.叶菜类(14,占9.3%)和根茎类(8,占17.4%)蔬菜的不合格率明显高于瓜菜、果菜类(2,占2.4%)蔬菜和水果(3,占4.1%).13种有机磷检测出12种,其中禁用农药占53%.本市种植的蔬菜、水果与外埠进京产品的有机磷农......
作者:孙鑫贵;吴国华;薛颖;赵旭东;赵婕;孟娟;崔晓青;张正 刊期: 2003- 06
-
从奶粉中检出苯甲酸钠及山梨酸钾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3年1月对某冷冻厂生产的雪糕新品种的检验中检出苯甲酸钠,含量为0.02g/kg,通过追查发现,该厂所使用的原料之一,某公司生产的5个批次的全脂奶粉(工业奶粉,25kg/袋)全都含有苯甲酸钠,检出量为0.09~0.27g/kg,均值为0.21g/kg.......
作者:谭铭雄;潘淮;马林;何洁仪;岑峰 刊期: 2003- 06
-
番茄红素的抗氧化及抗肿瘤作用
为促进番茄红素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对番茄红素的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进行了论述.番茄红素是主要的类胡萝卜素.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番茄和番茄类制品中.体外实验证明,在饮食胡萝卜素中,番茄红素是强的单线态氧捕捉剂.已有实验证明番茄红素摄入量或血清中番茄红素水平与患癌风险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作者:隋海霞;徐海滨;严卫星 刊期: 2003- 06
-
食品冷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冷杀菌技术是指不用热能杀死微生物,不影响食品营养、质构、色泽和风味的新兴杀菌技术.通过介绍超高压杀菌、射线杀菌、超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脉冲强光杀菌、磁力杀菌、紫外线杀菌和二氧化钛光催化杀菌技术,详述其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夏文水;钟秋平 刊期: 2003- 06
-
卫生部关于海猪肉粉不能作为普通食品进行管理的批复
......
作者: 刊期: 2003- 0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2003]8号
......
作者: 刊期: 2003- 06
-
中国食品毒理学的现状和发展
中国食品毒理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70年代.在农药残留量标准的制定,辐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研究,霉菌毒素污染的研究,化学污染物的研究,茶叶防癌机制的研究,保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功能性评价等方面食品毒理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仍有较大差距,为适应国际国内食品贸易的要求,食品毒理学必须得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作者:韩驰 刊期: 2003- 06
-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指标设定上的国内外差异
制定微生物指标不仅是为了检验食品终产品的卫生质量,而且在国际上广泛用于食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等全过程的监测和HACCP的验证.在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体系中,有关微生物检验的采样、检测方法以及指标表述方面与国际通行做法上有较大差距.通过介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微生物学指标的原则和要点,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体系的建议.......
作者:赵丹宇 刊期: 2003- 06
动态资讯
- 1 国内外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管理的比较研究
- 2 卫生部关于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审查方法和评价准则有关问题的复函
- 3 五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的条件优化和检出限分析
- 4 单扫示波极谱法测定强化酱油中NaFeEDTA含量
- 5 某地农村居民尿镉和尿铅水平与其骨密度的关系
- 6 第12届污染物法典委员会会议进展
- 7 一起导致多次行政诉讼的食物中毒案的分析和反思
- 8 韶关市2002-2011年植物性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
- 9 富硒胶囊对小鼠的免疫促进作用及辐射保护作用
- 10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 11 食品中多氯联苯分析前处理技术进展
- 12 240株O3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tdh和trh毒力基因研究
- 13 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合理性
- 14 氧化应激在糖代谢紊乱中的作用
- 15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 16 纳米金复合材料涂层毛细管电泳法快速测定鱼肉中的组胺
- 17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沙门氏菌监测网2001~2005年规划简介
- 18 一起河鲀鱼行政复议、诉讼案件的分析与思考
- 19 HACCP体系在婴幼儿配方粉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20 山东省286起沙门菌食物中毒分析